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,而不是合群

心灵之旅
孤独
合群
寂寞

很多人害怕寂寞,不懂得怎么享受一个人的时光;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,总是想从别的眼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。为了不被贴上“不合群”的标签,而刻意或硬着头皮参加一些没什么实际价值的社交活动,而且非常频繁。在我看来,这些人有点“过度社交”。

什么是有效的社交?

1、有明确的议题和目标,并且能不跑题地开展下去;

2、能达成一致意见,或者找出问题和解决方案;

3、明确有哪些工作需要跟进,明确责任人和 deadline;

4、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结束本次社交。

当然这是针对工作而言,生活中没人会这么教条。个人认为,对于与工作无关的私人社交活动,平均每周2次以内是正常的,大于等于3次就会过度消耗自己了(耗时、耗财、耗生命)。

我来举两个例子:

A、约上三两个私人关系非常好的朋友,吃个AA制的午餐,增进一下感情,聊一下各自的近况和将来的打算,看看有没有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,开拓一下思路,赶在下午上班前顺路去看个展览。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培养了兴趣,也没有耽误工作。有明确的目的,在固定的时间内结束,而且一举多得,这是有效社交。

B、下午在三里屯见完客户一身疲惫,还不到下班时间,回公司不值当,但也不想回家,干嘛呢?在微信朋友圈随手发一句:“有在三里屯附近的吗?陪我唱歌喝酒呗,赠香吻一个。”瞬间一堆回复(仅仅因为貌美),半个小时后来了1个,1个小时后来了2个,2个小时后来个3个,有的不生不熟,有的根本都没见过,呆了半小时就走了,半夜一两点后还在不断进进出出,酒喝得不少,饭没怎么吃,唱到凌晨4点饿得心慌,出来再吃个宵夜,等回到家都6点了,一头扎到床上睡2、3个小时,拖着疲倦的身躯、混沌的头脑、满满的罪恶感上班去……如此 social queen 式的社交,纯属寂寞空虚冷。没有明确的目的,没有特定的人,在时间上毫无节制,烧了钱,毁了身体,还耽误了工作,与任何人都没有增进感情,这是过度社交、无效社交。

过度社交的直接后果就是:自己的可支配时间、金钱、生命被浪费,尤其是时间。对于一线城市非传统行业的打工族来说,除去工作、交通、睡眠时间,每日可支配时间非常有限。这些宝贵的时间原本可以用于休息、健身、阅读、思考、培养兴趣、提升自我、谈恋爱、接私活、创业等等,如果过度社交,这些事情就会被挤压,甚至会从你的生活中消失掉。比如阅读,比如你束之高阁的吉他和创业计划。

在这里,我想特别想强调一下『思考』。为什么要思考?因为在上班的时间里,根本没有不被打扰的安静环境和整块的时间供你一个人来冷静思考。人是在不断的思考中清除障碍,沉淀优势,明确方向,获得持续成长的。一个每日只顾埋头苦干而不会寻找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的人,是不会有任何进步的。思考什么呢?思考今天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,有什么经验和校训,怎样改进;思考明天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计划;思考今天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情;思考今天记在贴纸上的一个在上班时间难以细化的灵感;思考我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没有做,重要的人没有见,重要的地方没有去……

享受孤独。适度脱离群体,学会和自己相处。孤独是可贵的,在这样没有被打扰的时间和空间里,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这段时光怎样度过,是一种莫大的『自由』。在每天非常有限的自由的时空中,如果可以做到『自律』,有计划、有节制、自我激励,也就可以带来『效率』,成就那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,也就成就了你自己。

It is loneliness that makes you different, not gregariousness. 正是孤独让你变得出众,而不是合群。但凡那些才华横溢、有所作为的人,都是会享受和利用孤独的人,他们在孤独的时候积蓄能量,才能在不孤独的时候爆发和绽放;但凡那些害怕孤独,成天在饭桌、酒桌、夜店、歌厅里寻找存在感的人,一定都会淹没于芸芸众生。

热门文章
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如果我们自己就把阅读的目的定义为消遣读,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通过阅读来获得知识、信息?
人常说,不是一家人,不进一家门。人的婚姻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。
很多人,都犯一个毛病,做什么事情,总是问失败者,问失败者,只能给你失败者的回答,不会给你成功者的回答。
我曾深信不疑,以为金钱和爱情的结合会让我找到真正的幸福。然而,现实却让我意识到,这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。
婚姻需男人疼爱和彼此尊重。疼爱带来爱与安全感,缺乏则婚姻易破裂。尊重是幸福前提,不攀比,互相尊重成就。婚姻需双方共同努力,经营得好才能长久幸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