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斯巧算得结果

谈天说地

高斯,德国数学家、物理学家、天文学家,近代数学奠基者之一,有“数学王子”之称。

高斯8岁时进入乡村小学读书。他们的数学老师非常傲慢,瞧不起乡下人,觉得自己不能长久地留在这个地方。他认为:穷孩子的智商都是低下的,无论自己怎么努力,都不会让他们变聪明。因此在给这些孩子上课的时候,他总是提不起精神来。

这一天,数学老师的情绪非常低落。看到老师那阴沉的脸孔,同学们顿时变得紧张起来,知道老师又会在今天找他们的麻烦了。

果然不出所料,老师发话了:“你们今天替我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。谁要是不会算就不让他回家吃饭。”说完这句话后,老师就不动声色地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看去了。

教室里的学生拿起石板开始计算。一些学生加到一个数后就擦掉石板上的结果,再加下去,数越加越大,非常麻烦。有些孩子的小脸儿涨得通红,有些孩子手心、额上渗出了汗来。

不一会儿,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:“老师,我算出来了?”

老师头也没抬,摆了摆手,说:“回座位重算!肯定错了。”他认为,这么小的孩子不可能这么快得出答案。

可是高斯却并没有离开,把石板伸向老师面前:“老师!我想这个答案是对的。”

数学老师非常生气,正准备发火,可是一看石板上整齐地写着这样的数:5050。他非常吃惊,因为他自己曾经算过,得到的数也是5050。这个8岁的孩子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?

高斯向老师讲了自己的解题思路,这个方法就是古时中国人和希腊人用过的方法。高斯的发现,让老师感到很惭愧,觉得自己以前太高傲了,不应该轻视穷人的孩子。他以后端正了自己的教学态度,并且还常从城里买些数学书自己进修并借给高斯看。在他的鼓励下,高斯的数学进步很快。

热门故事
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,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这句诗词几乎无人不念,无人不爱,这句诗词无论在哪里出现,哪里游走,它都是那么的入心入眼,带给人无限绕指柔的情愫。毋庸置疑,“人生若只如初见”这飘渺出尘的七个字一定是惊艳了无数人的时光,也温柔了无数人的岁月。
清末,在方城的东郊巷口开有一家相骨馆。摸骨先生姓张,年届花甲,人称“神手张”,搭手一摸,便能把前来相骨者的祸福吉凶说得头头是道。但这日傍晚,一个看上去三十多岁、双目皆盲的黑衣男子却和他唱起对台戏,直接将摸骨卦摊摆在了相骨馆的街对面。
民国初年,中国的围棋一度衰落凋零,直到出现了一位复兴围棋的大救星,他不但把中原各地仅存的围棋大师招入门下,还予以丰厚薪水,为学习围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,他就是民初皖系军阀领袖——段祺瑞。
在美穗子的心中,永远不会忘记65年前在纷飞的战火中,救她出来的八路军战士和中国将领,永远不会忘记给予她第二次生命和珍贵友谊的中国人民。
大城市之夜,并不总是灯红酒绿与纸醉金迷,也有不少偏僻之地,充斥着许多社会底层人的生活,二叔即是其中之一。